在故乡,咖啡是一种信仰

阅读次数:422
发布日期:2024-03-09关键词:咖啡

“所有的埃塞俄比亚人都以他们的咖啡为傲”。


没错,在埃塞俄比亚,咖啡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文化。与其他咖啡原产地不同,这里的咖啡种植业并非是殖民者所带来的。咖啡种植、加工和消费在上百年时间当中已经深深扎根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要知道,早在咖啡商业化以前,埃塞俄比亚人就已经种植并采摘咖啡果实,并作为日常饮品在家中享用。在当地你可以拒绝参加婚礼,但你绝不能拒绝参加咖啡仪式,而受邀参加咖啡仪式,则是被当地人认同接受的表现。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地貌多变民族繁多的国家,拥有全球超过99%的咖啡豆种,各种咖啡豆生长在不同的地区,是真正的咖啡基因库。而能让80多个民族统一崇敬的东西也只有咖啡。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约有40%左右用于出口,其余都是被本国人消耗于各种形式的仪式。例如:婚礼上人们会制作咖啡豆与咖啡浆果以及黄油和盐一起熬成的粥;咖啡与蜂蜜以及各种草药混合而成的驱除霉运的药;咖啡树叶与咖啡混合制成的招待客人的茶。但最为重要的则是喝咖啡的仪式。

种被称为Buna(咖啡)的仪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既是一种招待贵客分享咖啡的方式,亦是当地人调解争端、商讨事务、提亲谈婚的手段。仪式整个过程约需1.5小时。今日埃塞俄比亚人仍遵行古法,家家户户都备有制作咖啡的全套器具。在办公室,由于时间有限,会提供一杯已准备好的咖啡,但表示欢迎或尊重是一样的。出于礼节一定要接受,哪怕只喝几口。

在埃塞俄比亚,咖啡仪式是从女主人用当地的一种青草铺设一块2-3平方米的地坪开始的,地坪铺好后,再准备烘烤咖啡豆的小炉灶和放置咖啡器具的小桌。


接着是清洗咖啡豆。先取来一把淡绿色的咖啡豆,把它们放在小箩里淘洗干净,,洗好后取出来平摊在一块略带微凹的铁盘上,然后将铁盘架到用木柴或木炭作燃料的小炉灶上,开始烘烤。


在烘烤过程中,女主人不时地用一个弯曲的铁棍拨弄翻搅,随着温度的增加,咖啡豆的颜色由淡绿变成了金黄,咖啡豆开始裂开并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就象我们通常在咖啡馆闻到的一样,只是淡了许多。再烘烤下去,咖啡豆就变成了黑褐色,香味也随之变浓。烘烤完成后,接着的工序是粉碎咖啡豆。女主人将铁盘撤离到炉灶外面,稍加冷却,将烘烤好的咖啡豆倒入一个约30厘米高、类似我们加工中药的铁臼中,用一根铁杵舂捣,将咖啡豆舂碎成咖啡粉末。这动作可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要用一只手扶住下面的铁臼,另一只手要高高的举起,因为举得高舂得才有力。要用力将铁杵准确地捣入铁臼的小口中,没有经验的人恐怕就只会砸到自己的手了。笔者也曾好奇问过,为什么不使用手摇磨或者电动磨豆机?主人告诉我,若用机器磨,由于咖啡豆和金属的高速摩擦,带来了许多不纯的杂质,加工后会影响到咖啡的纯正风味。

咖啡粉做好后,女主人端着盛放着咖啡粉的土陶盘,轮流送到参加仪式的来宾面前,让大家闻香。接下来把舂捣好的咖啡粉灌到一个土陶制的高颈咖啡壶内(当地称为“jebena”),加水后放在炭炉上煮,在咖啡壶的高颈口上,有一个特制的木塞,形状有点像孩子玩的木陀螺,不过看上去更粗糙。其作用一是为了保温,因为当地海拔2500米,咖啡液煮沸的温度较低,壶口敞开,不利于温度的保持;二是在咖啡煮沸时蒸汽可以容易地从木塞的缝隙中冲出。由于都是天然材料制作的的器皿,煮出的咖啡自是更加香浓。

煮咖啡的同时,一旁还有一个瓷熏,里面放着一种白色的粉末。这是埃塞同样出名的物产-乳香。瓷熏加热后,就有袅袅的香气散发出来,这香气混合着咖啡壶里的浓香在室内弥漫开来,造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氛,当地人骄傲地告诉我,只有在这样氛围中喝的咖啡,才算得上是正宗的埃塞俄比亚咖啡。


咖啡煮好了,在品尝咖啡之前,还要上一道点心(一般是面包或蛋糕,也可能只有爆米花),女主人将盛点心的盘子和小刀送到客人的面前,由客人将点心切开,有点类似于分切生日蛋糕。当客人们都取用了点心以后,咖啡仪式的重头戏就开始了。女主人将浓郁的咖啡液从咖啡壶里倒入放在小桌上的小小的陶制或磁制的咖啡杯里,用托盘一一端给客人,托盘里另外有一个装砂糖的小陶罐,客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添加,笔者发现当地人喜欢在咖啡里加许多糖,有的还会加一些名为Tena adam的绿色叶子(有点像含羞草),据说能增加香味。

第一道咖啡阿姆哈拉语中称作“Abol”,味道很浓,虽然只有小小的一杯,饮后使人精神兴奋。相对于国内的速溶咖啡,“阿布”好象醇酒一杯,喝完之后感觉咖啡味长久地停留在口腔里回旋。喝完第一道,女主人在壶里再加上水,继续煮,不久第二道咖啡“Tona”就可以享用了。这第二道咖啡的味道稍淡,但是更醇。笔者对此颇有好感。因为它既不太苦,不用加很多糖,又富含咖啡的原味,可以细细地品尝。第三道咖啡称为“Beraka”,相形之下淡了许多,喝完“博卡”就表示仪式已经进入尾声了。

每个家庭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仪式,在外面工作的人也有固定的coffee time。据说埃塞人每天至少要喝三杯以上的咖啡。走在埃塞街头,满目都是庶民风情洋溢的cafe和路边咖啡摊,cafe是较为洋气的门店,虽说如此,大多也没有装明亮的落地玻璃窗,人们端着杯子,在半露天的卡座上上看街景,里面昏暗喧闹,如同上个世纪的老茶馆。这场景似乎让人回到了越南,矮矮的塑料小桌子前,早上一份报纸,等着滴漏咖啡混入浓浓的炼乳,就这样消磨掉一上午,完全不把浪费时间当回事。


在多如牛毛的路边咖啡摊只需花费4个Bir(不到2元RMB)就能喝到一杯咖啡。和隆重的咖啡仪式不同,在路边摊煮制咖啡的很可能是当地的年轻女孩(埃塞美女也很出名)。看着青色的咖啡豆在美女手中变成一杯香浓的咖啡,这倒不如说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地方,你总能闻到咖啡的香味,并寻香而去,停留品味。

不同于已经制式化的美式咖啡、意式espresso;或是炼乳味太浓厚的越南咖啡,埃塞的咖啡仍旧保持着那份最初的纯真,你甚至可以连糖和香料叶子都不加,只是啜饮那淬炼的本真味道。让人想起几千公里外那些小资情调的、连锁摩登咖啡馆,给客人创造一个可以做出优雅喝咖啡姿势的环境,却不能提供一杯基本质量的咖啡。


在埃塞俄比亚你可以感受到内心与“咖啡”这个东西如此接近,甚至可以从舌尖还原到最初那红色的浆果,大片大片的咖啡园,粗犷的神秘的。伴随着乳香的馥郁,咖啡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惬意。尽管这是个被战乱与贫穷洗礼的国度,但这里才是咖啡的伊甸园。

Copyright © 2024 苏州麦伦食品有限公司 SuZhou Myron Food Co., Ltd 咖啡奶茶 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2021690号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028号


顶部 微信二维码底部
关注苏州麦伦,乐享每一天